本版制圖 潘笑天
今年春節(jié),禮品回收業(yè)的火爆奪人眼球。而這背后是中國禮品市場的高速成長。在這個禮儀之邦,自古就有禮尚往來的傳統(tǒng),正所謂“禮輕情意重”。而今,禮品的范疇在不斷延伸,在特定的社會形態(tài)下,甚至有些變了味。中國式送禮,內涵變了嗎?一份禮中,“情”與“利”孰輕孰重?
禮尚往來
很火爆
“這煙一條230元呢,怎么收回只給我160元呢?”
“節(jié)后煙酒回收是供多求少,價格自然上不去。”
在北京東四環(huán)一家“中國煙酒”小店外擺著“煙酒回收”的牌子,記者拿著一條芙蓉王與店主討價還價,店主拿著煙一掂一瞧,就說“辨明了真假和產地”。在正常售賣香煙的架子頂層,擺滿了各式回收的香煙,整整齊齊地碼著。其中,僅硬殼中華煙就有近50條。據店主說,這都是春節(jié)后10天內收進來的,準備留在“五一”勞動節(jié)的時候出售,“價格可以賣高一點。”
從東三環(huán)到東四環(huán)的朝陽路一段,打著“煙酒回收”招牌的小店就有十幾個,每家煙酒回收價格高低參差,還兼收海鮮、蟲草、茶葉等各式禮品。大多數(shù)店主表示,沒出正月,回收生意還會多起來。
同時,禮品回購生意在網上的交易也如火如荼。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(jié),趕集網的轉讓信息中標明禮品求購的,就達到1040條,轉讓禮品價格從幾十元到幾十萬元不等。
禮品回購的熱鬧揭開禮品市場火爆的冰山一角。每年花在禮品上的錢有多少?據中國禮品產業(yè)研究院測算得出的數(shù)據,國內禮品市場的年需求總額在7684億元左右。其中個體的年禮品需求5055億元,團體的年禮品需求2629億元。除了實物的禮品市場,“網絡紅包”也開始走俏。支付寶提供一項名為“送禮金”的功能,用戶在網上選擇紅包樣式和金額打入收禮人的支付寶賬戶,堪稱“電子紅包”。數(shù)據顯示,今年春節(jié)7天假期中,每筆“電子紅包”平均金額高達1300多元,這已成為異地送紅包的新潮方式。
收送往來
是本賬
數(shù)目龐大的禮品金額中,多少是發(fā)自內心的迎來送往?多少是背負了人情、面子和利益?送禮的哲學其實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。
送禮變著法兒地“省錢”,情誼當中也總免不了計算。
正月十四,在一家華夏典當行內,來典當物品的人不多,但卻時不時有前來購買禮品的顧客。“我們這里全新典當?shù)挠衿魇蹆r大多數(shù)都比市價低一半。”店員介紹說,典當禮品回收的價格很多還不足三成,買禮送人反而比較劃算。“菜百的黃金400多元一克,這里回收再造的金飾不用加工費,370多元一克。”一顧客給剛出生的小輩買了個金掛件。
在回收煙酒商店里,有的店主比較“實在”,如果賣回收煙,一條能便宜10元到50元不等,2000多元的“黃鶴樓1916”煙回收后,只賣1400元。“節(jié)后過來買回收煙,屯著等過節(jié)再送。”顧客李先生向記者傳授“送禮經”。
相比以上這些精明人,有的送禮人年后算賬時則嚇了一跳,春節(jié)變春“劫”。
剛剛工作一年的陳女士,年收入共計3.6萬元,春節(jié)期間她的總支出已經有4.2萬元。她說:“掙錢了,怎么也得像樣地表示表示!”沒想到走親訪友、感謝領導及同事一年的照顧的“賀禮”錢居然讓自己入不敷出。
更有一出送禮鬧?。荷蜿柕囊粚π禄樾》蚱蓿汗?jié)派紅包、送禮物,不知不覺花銷2萬元。節(jié)后一算計,新娘怪新郎花錢大手大腳,卻遭到新郎的數(shù)落,又悔又氣地吞下60多片安定片……
“禮尚往來其實是一本賬,計算自己的經濟條件、與對方的情誼和一些可能更為功利的考量。禮跟利其實分不開。”基層公務員小杜說。過年她沒給科長送禮,理由是平時送禮沒多大必要,想辦事的時候可能需要找更高級別的領導送禮。
離普通人視野更遠一點的豪禮,有時候更演變成了一種符號。與中國大多數(shù)食物搭配都顯得十分艱難的拉菲,據專家說營養(yǎng)價值與蘑菇相差無幾的蟲草,還有假比真多的茅臺,這幾年價格都翻番,已經成為高端身份的象征,成為高端利益往來的載體,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,呈現(xiàn)一種“吉芬現(xiàn)象”:價格上升時需求量反而增加。
有純?yōu)槔娴乃投Y,但是很多時候,禮中的情義與利益往往很難區(qū)隔。“有些客戶即使后來沒了利益關系,但還可能繼續(xù)有人情往來,成為了朋友。”一位廣告公司經理坦言。
禮文化
如何延續(xù)
千百年來的老傳統(tǒng)——送禮的味兒變了嗎?
社會學專家郝教授認為,送禮應該回歸最初傳情達意的本義。“我給自己立了個規(guī)矩:禮隨情走,不收重禮。”郝教授認為送禮圖利益是歪風邪氣,“學生來看我,提溜一瓶家鄉(xiāng)老酒,我會欣然收下,如果提著人參鹿茸甚至現(xiàn)金,那么不求我辦事兒也要拒之門外。”
郝教授說,今年春節(jié),從不拘俗禮、給晚輩派發(fā)紅包的自己,因為家中下一輩有了新生兒,為了補貼年輕的小兩口奶粉錢,包了1000元紅包,“真需要幫忙的時候,送上的才是禮。”
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說:“送禮的起源其實是互助,是提供對方所需,而不是看誰的禮品更貴。”“在鄉(xiāng)土時代的田園社會中,人們鄰里之間互幫互助,在漫長的時間里形成了禮尚往來的傳統(tǒng)。”可見,送禮源于實際需求。
而背離實際需求的禮品回購現(xiàn)象反映出“買的人不用,用的人不買,多出來要賣”。在經濟學家的眼里,這是消費者被商家誘導購物從而過度消費的現(xiàn)象,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浪費。這種過度繁榮的禮品經濟不僅在中國存在,更被美國學者喬爾·沃德弗格視為美國的巨額負債、次貸危機、畸形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的源頭。
當然也有人認為,如今送禮這件事兒不能說已經變味兒了。計算在送禮中再自然不過,但誰說禮品當中不包含著感動和情分呢?
中國人民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表示,禮和利雜糅是常態(tài),把送禮當成一種情感投資是無可厚非的。甚至送禮滋生腐敗這事兒也是自古有之,“秦檜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?”該教授表示,可見送禮文化并不僅要回歸本初,更需要與時俱進,“應該把人情往來和利益交換區(qū)隔開來,破除傳統(tǒng)文化中利益往來也披著虛假的情感外衣的舊俗,禮文化才能升華。”
送禮更加坦誠和實際,本著守望相助的君子之風,將純粹的利益交換劃出“禮”的范疇,情比利重,也許送禮人和收禮人都會少了焦慮、后悔和憂心。
禮品回收折射出什么?
“給你出一道題:最公開的地下生意是什么?” “禮品回收業(yè)。” “答對了!加四分。” 為什么不是加五分呢?題太沒有難度了。春節(jié)過后,大街小巷,煙攤酒行,到處懸掛著“高價禮品回收”的幌子,雖然工商注冊從來沒有“禮品回收”這一項,但大家的非法生意還是做得風生水起、熱鬧非凡、買賣興隆。據說一個中等規(guī)模的煙酒行在“禮品回收”上獲得的利潤,可以輕松超100萬元。 “禮品回收”收什么呢?就名煙名酒而言,茅臺、中華是當然之選。其他如蟲草、海參、拉菲甚至iPad平板電腦也紛紛加入。但很少聽說有收iPhone的,蘋果手機雖說價格高吧,但還是很實用的。由此可見,“禮品回收”專收華而不實、價格虛高的東西。“禮品回收”是專做華而不實生意的;但“華而不實”里有實實在在的社會、經濟信息。 茅臺酒的老掌門人季克良曾發(fā)下宏愿:讓老百姓能夠喝上茅臺!老掌門從上任到離開,茅臺酒離百姓的餐桌不是近了,而是越發(fā)遙遠。其實茅臺的成本相比它的價格是很低的,它扶搖直上的價格是被“禮品”炒高的。一定意義上說,那些“禮品回收”角逐的東西,是價格扭曲的產物。無論是茅臺,還是拉菲,無論是海參,還是蟲草,都是品質上乘的商品,也曾經歷過價格平實的時期;但當它們成為社會普遍認可的禮品“標的物”,扭曲了的社會關系、人際關系也扭曲了商品的價格關系。扶搖直上的茅臺、拉菲、蟲草、海參的價格在春節(jié)過后,被攔腰斬半,從消費領域又折返回流通領域,靜等著新一輪的輪回。 在禮品經濟領域,存在著兩個規(guī)律:一是消費的不購買,購買的不消費;二是只買貴的,不買對的。吃蟲草的大多都是別人送的,雖然據分析,蟲草的營養(yǎng)價值只相當于蘑菇,但吃之前從十幾萬元一斤的蟲草價格換算出一根的價格,“哇!這么貴!”,囫圇吞下之后頓覺神清氣爽——超級安慰劑,這大概是蟲草最大的藥用價值了。 禮品的價格就是被這兩個規(guī)律挾持著扶搖直上。潛在消費者覺得這些東西雖好,但也不是必須的,況且價格也高,不值!送禮者揣摩心思:你喜歡,但不舍得買,我來!這樣,禮品消費者低成本地得到自己喜歡的低性價比商品;送禮者滿足了收禮者的心愿,但自己又沒有傻到消費這樣低性價比的商品的地步,也落個心滿意足。賓主盡歡,不亦樂乎!而且禮品的價格越虛高,人們越不舍得買,作為禮品的價值越高;可一旦越過了邊際線,收禮者都覺得消費這樣低性價比的商品自己豈不是太傻了,禮品就會從消費領域里逆勢回到流通領域,成為“禮品回收”角逐的對象。禮品經濟領域也像國民經濟其他領域一樣,泛濫著泡沫。雖說沒有泡沫,啤酒就不會好喝,但小心泡沫吹爆了,會更加淡乎寡味! 禮品的屬性是驚喜。短缺經濟時代,從北京去天津看親戚朋友,提上一籃新鮮的蔬菜就是一份驚喜;商品極大豐富的今天,昂貴、新奇、舶來品等等,凡是可資炫耀的,都是好的禮品標的物,也許可稱為“物的驚喜”階段吧,這中間再摻雜上初級階段的權力尋租,讓禮品停留在一個很形而下的階段。也許我們可以期待更好的禮品文化出現(xiàn),那時也許是一張老唱片,它帶來的精神的驚喜,會是更美妙的人際交往的情感體驗,那時,可以稱之為“心的驚喜”階段吧。 春節(jié)過后,在電梯里遇見一位鄰居,呼哧呼哧搬了兩箱茅臺,兩個箱子的包裝都是打開著的,顯然驗過真?zhèn)蔚?。顯然,從煙酒店平價買回來的茅臺又開始了它一年一度的旅行。 送禮異象學術趣解 送禮也是一門學問。人們的送禮行為也有趣地印證著經濟學和管理學中的一些規(guī)律。 現(xiàn)象一: 禮品越貴越搶手,加價更要買,比如春節(jié)時候中國市場上的酒。 規(guī)律:這種有悖于“需求定律”的現(xiàn)象稱為“吉芬現(xiàn)象”:某些商品的價格上升時,消費者對其需求反而增加了。 解析:商家利用消費者“面子”心理造勢,結果禮品價格水漲船高,消費者反而趨之若鶩。這折射出不少人對送禮存在認識誤區(qū),以為東西越貴重越能襯托出送禮人心意。 現(xiàn)象二: 禮品回購熱,說明禮品中真正實用的是少數(shù)。送禮者往往付出高額成本購買絕大多數(shù)收禮者不急需的物品。 規(guī)律:符合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的“二八定律”,即在任何一組東西中,最重要的只占約20%,其余80%卻是次要的。 解析:行為經濟學的一般觀點認為,普通人并不具備“理性經濟人”假設的充分條件,消費者常常被商家誘導購物乃至過度消費。送禮如果只是跟風攀比,則會造成巨大浪費。(丁楠雅整理) 禮品小史 上世紀 50年代“溫飽型”: 一筐饅頭回娘家 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,過年送禮仍舊以食物為主。年逾八旬的王女士說:“那個時候,一到過年,女人們回娘家,挎一籃饅頭就去了。送別的東西,一來沒有,二來也不實用。” 60年代“精神型”: 紅寶書走遍天下 從上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,大鍋飯時代,食物不再時髦,政治因素成為送禮的主要選擇。一本《毛澤東選集》就是最珍貴的禮物。此外,《毛主席語錄》等都是送人的好東西。這些書曾經激勵了整整一代人。 70年代“實用型”: 三件寶物才算鐵 少了春聯(lián)鞭炮,少了年貨糕點,甚至連假期都取消了。最常見的禮品是毛巾、瓷茶缸,這些東西上都印著紅星,還有“抓革命、促生產”等字樣。 80年代“健康型”: 拎包點心走親戚 改革開放以后,過年的傳統(tǒng)重新恢復,不過物資仍舊匱乏,人們遵循著以前的規(guī)則,以需要為主。流行送點心,用麻紙一包,上面再加一張油面兒的紅紙,印著福字,再用紙繩子捆起來。此外,一斤白糖、一包茶葉也都是很好的禮物。 90年代“時尚型”: 煙酒從來不分家 食物已經不再是稀缺品,送禮也逐步開始講求時尚。有各種外貿服裝以及從香港、廣州帶來的新鮮小玩意兒,像電子表、墨鏡等。不過最主要的禮物還是煙酒,氣派又顯身份,轉送他人也很合適。 21世紀 00年代“檔次型”: 送禮就要送健康 進入新世紀,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上升,禮品也水漲船高。各種保健品、家用電器進入禮品的行列,腦白金的廣告,占領了一個時代的熒屏。此外,奢侈品也浮出水面,比如化妝品、黃金珠寶、高檔煙酒等。 10年代“品味型”: 數(shù)碼不夠再送卡 那些赤裸裸地表現(xiàn)出“我很貴”的禮品,逐漸不再被人們喜歡,送禮講究價值不菲又別具一格。比如數(shù)碼產品、書畫、玉器等成為新寵。購物卡也很實用,不像直接送錢那么庸俗,又方便收禮者使用。(丁楠雅整理) 小議送禮 中國人民大學禮儀專家金正昆教授:贈送禮品屬于一種私人交往。在饋贈禮品前要了解對方喜歡什么,了解人是尊重人的前提,投其所好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。“尊重為本”,禮品的價值是次要的,它所傳遞的情感與尊重是首要的。 深圳大學傳播學教授王曉華:送禮在現(xiàn)代人的生活中很常見,屬于一般的人際交往。同事、朋友、家人之間禮尚往來可增進相互之間的感情。但如果送禮含有目的性,價值超出合理范圍,構成行賄,不但觸及法律,而且這禮也“變味”了。 網友“回家過年”:面子禮,傷不起。同事拜年在超市買了個新鮮桂圓果籃,打開傻了眼:扒開第一層桂圓,下面竟是厚厚一層粗樹枝和濕樹葉,占水果籃的一半,黑心?。?/p>
網友“yueyue868”:春節(jié)變春“劫”。七大姑八大姨挨家挨戶去拜訪一圈下來,好幾千就沒了。本來發(fā)了年終獎還想存點兒呢,這下什么也存不下了。老公都不敢這個時候回老家了,老家還有一大堆人呢,還有小孩,想想就發(fā)顫。親們,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呢?(丁楠雅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