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和諧中國網】古莘文化
在渭南市合陽縣有一種地方風味小吃——踅面,當?shù)厝硕挤Q踅面是“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面”,流傳著“沒吃踅面沒看線(戲),沒有到過合陽縣”。2017年12月,合陽踅面入選陜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
傳說踅面是韓信發(fā)明的
合陽踅面?zhèn)鞒腥颂飸阎墙榻B,合陽踅面相傳是由西漢淮陰侯韓信所創(chuàng),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,是“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面”。
據說,漢朝初年,魏王豹反漢,韓信奉命出兵平叛,準備在洽川的夏陽渡軍。如果埋鍋造飯,敵兵就會從煙火大小判斷兵力多少,實屬兵家大忌。但士兵們總要吃飯,為了迷惑敵軍,韓信讓人以當?shù)厥a的蕎麥為原料烙成大餅,發(fā)給士兵,吃時用開水一泡即可,十分方便,為戰(zhàn)爭勝利起到了一定作用。
“踅”拆開就是折足,咱關中方言的意思就是轉來轉去。”田懷智說,因為踅面從和面、攤餅、下面、撈面甚至放調料的每一個程序,都有“踅”的轉來轉去的動作在里邊,因而得名。
說起“踅”字,還有一段故事。“踅”字本身是個冷僻字,清代的合陽有人編了一本《土音雜字》,出于好心,找了一個古音又讀“xué”的“頁”字來為“踅”字注音。但沒想到知道這個古音的人實在太少了,結果弄巧成拙,大家都按本音讀“yè”,而沒有人讀“踅xué”。外地人到合陽更是按字讀音,這樣一來,便把“踅面”弄成“頁面”了,實在是一大誤會。
踅面制作 其實不簡單
田懷智表示,合陽踅面是用七成蕎麥面與三成小麥面混合制作的一種面食。踅面食用非常簡單,但制作起來卻“簡單非簡單,家常非家常”。合陽踅面制作過程比較復雜,選材要求比較嚴格,必須選用上等蕎麥與上等小麥磨成的上等面粉。踅面有和面、攤面、晾面、切面、下面、調面六個步驟,此外還有潑油辣子、制魚兒粉等配套工序。
“和面叫做盤面,要用扁擔或木棒攪和,小伙子干這活也會出汗。將面盤硬后加水,逐步攪成稀糊狀。”田懷智說,和好面后,就開始攤面,備兩個平底鏊鍋,鏊鍋的直徑90厘米,其形狀中間略高而四周緩慢變低。將和好的面糊倒入鏊鍋,迅速用刮板由中間向四周攤刮,再由外沿向中心攤刮,使其成為大約一個硬幣厚的圓餅。等到圓餅將干時盡快移至另一個鏊鍋烤烙,要烙熟,卻不要焦黃。這需要有相當經驗,能夠掌握好火候。
圓餅烙好后先要一張張壘好,叫做“合”,目的是避免水分消耗,保持柔軟狀態(tài)。然后再一張張攤開,在木椽上晾涼。然后折三折,切成不足一厘米寬的面條,整齊地放在一種特制木箱里,蓋上一張干凈的布,準備食用。這樣的踅面,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,夏天可保存兩三天。
吃踅面 少不了油辣子
田懷智介紹,制作好的踅面就跟方便面一樣,吃的時候,放入開水鍋內,用筷子稍加攪動,立即撈出,放進碗里,面就算下好了,然后加少許魚兒粉,或湯或干,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來定。魚兒粉講究用綠豆粉制作,這是最好的,用小麥面、玉米面也行,但通常多用紅薯面制作粉魚。合陽盛產優(yōu)質紅薯,干甜適口,制作魚兒粉也不錯。
踅面的美味離不了調面。在撈好的面中放入鹽、醋、花椒面,按時令不同,撒一撮蔥花或韭菜花,再淋上油辣子,然后端上桌,面條整齊、魚兒生動、辣椒鮮紅、蔥花綠翠,吃一口,面筋味濃,香味撲鼻。再配上一個熱乎乎的炭火燒餅,一小碗面湯,吃得滿嘴紅艷,渾身舒爽,這是一份合陽人經由舌尖深藏在心底的家鄉(xiāng)情懷。
田懷智表示,合陽人吃踅面喜歡多放油辣子,油辣子有大油辣子和清油辣子,這樣吃起來綿、潤、辣,香味濃烈,感覺過癮?,F(xiàn)在,很多外地人到合陽都要吃一碗踅面,尤其是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更喜歡品嘗踅面,因為踅面是純手工制作的,蕎麥又是粗糧,對現(xiàn)代人的身體很健康。
踅面是對黃河文化的膜拜
合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的負責人表示,踅面的原料、制作及特性,充分體現(xiàn)了黃河中下游關中地區(qū)飲食文化特色和合陽民間生活習俗,頗受大眾喜愛,在合陽,趕集逢會、大小廟會,掛著傳統(tǒng)招牌的踅面攤子必不可少,熱騰騰的踅面攤前人滿為患,農忙時節(jié),各大村莊主要巷道,踅面攤點燈火通明,男的女的、媳婦孩子圍坐桌子四周,大快朵頤。
踅面的主要成分蕎麥具有增強血管彈性,降血脂,促進新陳代謝,預防糖尿病之功效,對老年人與婦女兒童也具有保健作用。踅面加工過程綠色環(huán)保,是現(xiàn)代人健康生活食品之一。踅面更因其獨特性而成為合陽的代名詞,成為陜西省旅游金牌小吃。提起合陽縣,很多來過的外地人第一反應就是合陽踅面。
傳承了千百年的踅面,是每一個合陽在外游子們心中的故鄉(xiāng)滋味,是老百姓對黃河文化的膜拜,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生生不息的符號。(史沛鴻)
【投稿】和諧中國網
郵箱:731590068@QQ.com
微信:131 4145 75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