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到了,可是對于許多學生來說,卻是另一個“學期”的開始。
記者連日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各種暑期培訓、強化夏令營、培優(yōu)班填滿了孩子們的日程表。家長們欲罷不能,學生們叫苦連天——“上學比放假還輕松,還不如不放假”。暑假,什么時候不再歡樂、閑適?什么時候變成了一個不能不上的“第三學期”?
全家總動員 全城上課忙
幾天前的一個傍晚,記者在北京海淀區(qū)一繁華地段進行隨機采訪。三個小時,匆匆忙忙路過的20個學生,居然沒有一個是出來玩的,他們不是在去上課的路上,就是在下課回家的路上。
“我們班45個人幾乎都在上課,沒什么好奇怪的”,對于記者的驚嘆,一名初二男生表現(xiàn)得異常淡定,“北京哪個學生不上輔導班呢?”
“我女兒每周只能休一天,本來想出去玩一下,但作業(yè)太多,根本沒時間”,家長熊女士感嘆道。她讀四年級的女兒玲玲說,暑假和上學唯一的區(qū)別就是晚上能看看電視,至于唯一的一天假,“就想睡懶覺,不想出去玩了”。問到想不想上培訓班,玲玲說:“是媽媽給報的班,同學們都去上課,雖然不想上也不知道干什么,反正都挺沒意思。”
熊女士說,下課后想帶著孩子鍛煉一下身體,可孩子總無精打采,“現(xiàn)在的孩子身體都虛著呢”。
培訓班,不得不吃的小灶?
人人都上的培訓班,到底有什么效果?對于經(jīng)驗豐富的家長來說,這倒成了很難回答的問題。“別的孩子都上,自己的孩子不上不就落后了嗎?”
還有家長說,報班也不是完全自愿的,“這要看學校的老師負責不負責”。據(jù)家長透露,有些老師課堂上不好好教,逼得孩子上輔導班提高成績;有些教師為了躲避教育部門的“禁補令”,就在假期“藏身”于一些培訓機構,并“建議”孩子去補課,不去的話新學期的課就會落下。“‘禁補令’原本意在讓孩子‘減負’,卻無意造成了培訓機構繁榮發(fā)展的局面,也成了一些教師賺取外快的極佳途徑”,一位家長說道。這種變相的“補課”讓家長和學生真是有苦說不出。
更讓家長苦不堪言的還有經(jīng)濟負擔,因為培訓班的收費都不便宜。“我給孩子報了一個英語強化班,8次課就交了1580元”,家長徐女士跟記者訴苦,“更好一點的班同樣的課程要2000多元”。徐女士說她孩子五年級,一共報了英語、數(shù)學、書法、美術4個輔導班,“每個培訓班都離家挺遠的,還要在外面吃飯,開銷比沒放假時大多了,整個暑假最少也得上萬元”。但牢騷之后,她是一臉的義無返顧的樣子:“整個社會都這樣,不上輔導班不是給孩子拖后腿了嗎,再貴也得上!”
無論什么樣的輔導班都是一樣的火爆!但火爆的背后,卻是一連串的問題:
許多輔導班都以“一對一”、“100%中考上線率”、“名師指導”招攬生源,卻多有名不符實之嫌,開學后,“名師”不見,取而代之的多是退休教師、在校大學生甚至非正規(guī)專業(yè)教師的社會人員。“如果每個班都有‘名師’指導,北京得有多少‘名師’?”家長們這樣自我寬慰。
更讓人揪心的是,許多培訓班條件簡陋,缺乏安保措施,安全問題成了最大的隱患。
快樂的假期應該是什么樣?
一個半月的假期究竟該怎樣安排?這段讓家長“頭疼”,孩子“痛苦”的時光究竟該怎么過?北京海淀區(qū)校外教育研究室主任呂文清的回答很是輕松。在他看來,暑假應該有四個功能:首先,放假最重要、最根本的目的是休整,“孩子在經(jīng)歷過四個月的學習后,身心都需要一個休息調整的過程,暑假天熱、孩子學習苦,強迫孩子學習也沒有好的效果”。其次是發(fā)展特長與興趣,“假期應該讓孩子做一點兒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比如運動、游戲、旅游等”,在興趣中結合專業(yè),在興趣中發(fā)展個性。第三,可以進行帶有學習性質的考察與旅游,比如說參加高質量的夏令營、快樂的親子游等。最后一個才是針對功課有落下的、學習存在問題的情況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補課。
對于暑假培訓班,呂文清也有自己的見解,他認為應當理性地、有層次地、有針對性地給孩子報班。他說選擇補習班有三條原則:一是對孩子感興趣的方面做提高和延伸,二是對學校沒講清楚的、孩子沒學好的做補充,三是通過校外學習對課內(nèi)知識做強化提高。
教育應該有張有弛,暑假就應該是輕松的、快樂的。家長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(tài),克服從眾心理,理性地安排孩子假期,呂文清說,“要注意層次,注意校內(nèi)外的結合,不要讓孩子重復學習。最好的辦法還是鼓勵孩子在校內(nèi)把知識學好,騰出時間在校外多做綜合性的、拓展性的實踐類學習,培養(yǎng)個性。”他警告家長,不能為了功利的目的,不顧孩子心情一味地讓孩子盲目補習,讓孩子缺失了假期,反而會讓他們對學習反感和抗拒。
知心姐姐盧勤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。她認為孩子有自己成長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,如果違背規(guī)律將來一定會吃虧,所以一定要把假期空出來,讓孩子身心得到調整。有的孩子一天到晚埋頭課本中,就算休息也是“宅”在家中。成了“宅童”,容易目光短淺,遇挫折易沮喪、得成績易自滿。她說,“眼光決定未來”,假期應該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,去一些平常去不了的地方,這樣能開拓眼界,“孩子見到許多新鮮的東西,情感自然也更為豐富”。
除此之外,“還應該讓孩子在假期多鍛煉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,比如如何料理生活、如何更好地認識社會”。盧勤對此深有感觸,“孩子的生存能力在夏令營中最能體現(xiàn),有的孩子適應力很強,來到夏令營中覺得很新鮮、興奮,可是有的孩子沒有這方面的鍛煉,覺得沒有人照顧很不習慣。”她同時認為,除了洗衣做飯等生活能力,孩子還需在實踐中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,“特別是中學生,應該到社會上去尋找機會認知自己喜歡的職業(yè),這樣報考大學的時候不至于盲目。”她說,這才是假期應該做的事。(通訊員 陳雪紫 記者 豐 捷)